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杂志2017年第1-3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文献》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第一期


敦煌文献研究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误缀四题   徐浩、张涌泉(2017·1·3)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已在国图馆藏范围内对部分敦煌文献进行了局部缀合,有的缀合存在误缀的问题。本文选取该书已缀合的93组《大般若经》写本为考察对象,从内容、行款、残字、书风书迹等方面加以综合检验,将《国图》误缀的五组归纳为四类,揭示误缀的原因,并就敦煌残卷缀合的方法试作简要的评述。


敦煌疑伪经六种残卷缀合研究    张小艳(2017·1·17)

 内容摘要: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百多种疑伪经,绝大多数都不载于清以前的藏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其中不少都是残卷(片),给整理研究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提谓波利经》、《像法决疑经》、《普贤菩萨说证明经》、《首罗比丘经》、《救护身命经》、《救疾经》是六朝隋唐五代宋初时较为流行的六种疑伪经。

 本文通过对这六部疑伪经在敦煌文献中现存面貌的考察,弄清其所存卷号、完整或残缺的情况;并从内容接续、残字拼合、行款相同、字迹书风相近等角度的比较分析,将这六经中的25号残卷(片)缀合为12组。通过缀合,使这些原本分裂的残卷得以团聚一处;借助于缀接后的写本显示的较为完整的信息,不仅可给这些残卷(片)作出准确的定名,还可对其形制、内容与性质作出更为客观、可靠的判断。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大乘无量寿经》缀合研究  张磊、左丽萍(2017·1·36)

 内容摘要:敦煌本汉文《大乘无量寿经》共约1261号,包括730馀号残卷或残片,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695号。通过对国图所藏残片的内容、断痕、行款、书风等方面进行分析,可将其中的22号残片缀合为8组。缀合后能对相关写卷的性质做出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


版本研究

国图藏宋刊巾箱本《春秋经传集解》考论    方韬、刘丽群(2017·1·49)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刊巾箱本《春秋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左传》刻本之一。通过考察刻工可知,该书很可能是南宋初杭州地区翻刻的北宋巾箱本。该书的卷末尾题与唐石经一致,这应是《春秋经传集解》早期刻本的一个特征。巾箱本上的标抹点校保留了早期阅读者若干信息,而今《四部丛刊》宋刊本应是阅读者校勘所用的重要校本。

 今用敦煌残卷、南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本所载闻人模《经传识异》校以巾箱本可知,巾箱本不仅多处异文与敦煌本相合,而且可能是闻人模所用校本之一,其文献价值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中说》版本源流考  邓小军(2017·1·61)

内容摘要:本文考察《中说》历代叙录和今存版本,厘清其版本系统和版本源流。所考察之版本以清末为下限,著录今存四十种不同版本,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所藏宋刻本五种,其中北宋刻本两种。《中说》版本可以分为三个大系统:一、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统;二、北宋阮逸注本系统,此是《中说》版本之主流系统,又可分为4个子系统:1.北宋阮逸注原本系统、2.宋元纂图音注本系统、3.明清删注白文本系统、4.元明选本系统;三、宋明改编本系统。


《董解元西厢记》版本的流变    夏心言(2017·1·82)

 内容摘要:《董解元西厢记》现存的九种明清版本,皆为明代嘉靖年间张羽整理本的衍生。直接来自张羽整理本的刻本,目前有“风逸人本”和“适适子本”两种,前者应为嘉靖年间刊刻,极有可能是张羽的原刻本;后者应为万历年间刊刻,根据八卷的分卷形式,其刊刻时间当早于同属万历年间的黄嘉惠刻本、《新刊合并》刻本。

《董解元西厢记》的版本经历了一个卷数演变过程,由最初的八卷本分化为二卷本,后来形成二卷本和四卷本两个版本系统。这种演变既包含编撰者统一丛书体例的需要,亦包含商业出版趋新逐利的内在要求。


书札整理研究

日本新近发现梁启超书札考注  吕顺长(2017·1·91)

 内容摘要:本文对日本高知市立自由民权纪念馆所藏的梁启超致山本宪信札计8通进行整理介绍。信札主要涉及梁启超1898年流亡日本后与大阪汉学家山本宪交往的内容,显示康梁等人抵日之初存有借助日本政府及民间力量改变国内政治状况的幻想,反映梁启超对汪康年等人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严重不满,记录了梁启超停留日本期间部分活动内容。作为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戊戌变法史的研究史料,弥足珍贵。


缪荃孙致吴士鉴信札考释   陈东辉、程惠新(2017·1·102)

 内容摘要:杭州图书馆藏有缪荃孙致吴士鉴信札44通(其中部分为残段),未曾刊布。这些信札的撰写时间大多在1912-1919年缪荃孙寓沪期间,内容又多与《清史稿》之编纂相关。本文根据《艺风老人日记》、《艺风堂友朋书札》及相关资料,将这些信札依时间顺序排列,加以考释。


题跋整理研究

张绍仁、黄丕烈书籍交往初探

——以静嘉堂藏《秘册汇函》张绍仁手校题跋为中心  刘斯伦(2017·1·137)

 内容摘要:学界以往有关张绍仁的介绍,材料多出自黄丕烈跋文,涉及其人亦往往是黄氏研究之附。本文则从张绍仁视角出发来观察两家往来。现藏静嘉堂文库的张绍仁旧藏《秘册汇函》所收书中,有七种经其手校并题跋,而这些跋文都可以在黄丕烈跋文中找到相呼应的内容。通过对比两家题跋,可以对张绍仁校勘所用底本的来源有更清晰的认识,了解更多二人在这一时期交游中的细节,并由此重现围绕此书展开的典籍流通、校勘网络。


赵烈文《天放楼金石跋尾》考释   王胜明(2017·1·148)

 内容摘要:《天放楼金石跋尾》是晚清藏书家和金石学家赵烈文多年玩赏和研究金石拓片的评论和总结,跋语涉及铜器铭文考释、器物源流考述、碑帖版式考辨及真伪鉴定等多个方面。其中部分金石拓片为天放楼所藏,是天放楼金石碑帖逸散后仅能窥其当年之盛的文字资料。通过考释,可见其独到眼光和深厚的鉴定功力,其中诸多观点,是长期鉴定大量古器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今天的文物鉴定依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藏书史研究

新发现的汪氏振绮堂四库进呈书目   杨洪升、李雪(2017·1·172)

 内容摘要:汪氏振绮堂以献书四库馆而享有盛名,其献书数目学界多据《进呈书目》之“浙江省第四次汪汝瑮家呈送书目”与《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确定为219种。今发现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玉笥山房钞本汪諴《振绮堂书目》卷首另载一汪氏进呈书目,收书109种,经考查其实为汪氏第二次进呈书目。其书有100种见于“浙江省第十一次呈送书目”,但未被明确标示系汪氏进呈之书。《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则记此次浙江进呈书系“零星觅获”,亦不言具体来源。这使汪氏第二次进书的贡献长期湮没。此一发现为研究浙江藏书家进呈书提供了新材料与新思路。


慕学勋及“慕氏藏书”初考   李国庆(2017·1·179)

 内容摘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的“慕氏藏书”,乃北美中文古籍收藏中可观者之一。原书主清末民初慕学勋,山东蓬莱人,历时二十多年,网罗遍及四部,积至四万馀册,编有《蓬莱慕氏藏书目》。不幸慕氏遽而早逝,藏书几经周折,1935年落户北美多伦多大学。倏忽八十多年,因无现代书志,且又远隔重洋,不易查检,国人惟凭二三者介绍,略知大概。然管窥蠡测,讹误难免。而以讹传讹,有至于假作真时真亦假之势。

 本文爬梳文献,证以最近披露之慕氏藏书印章,以期为慕氏正名号,还历史以真相。

《文献》2017年第1期封面


第二期


域外汉籍

圣彼得堡藏西域梵文写本释读新进展    周利群(2017·2·3)

 内容摘要:圣彼得堡藏敦煌写卷是散落在全世界的敦煌文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陆上丝绸之路研究或称西域研究也成为一个历时弥久的国际项目。当来自古代西域的其他语种文本得到广泛研究之时,保存在圣彼得堡的梵文写卷在过去一百年间几乎一直在沉睡。

 《中亚出土佛教写本:圣彼得堡所藏梵文残片》是辛岛静志教授与玛格丽塔·沃罗比耶娃-吉斯雅托夫斯卡雅博士领衔的日俄中等国学者共同努力十多年的结果。此卷刊布有:中亚来的《虎耳譬喻经》,中亚和吉尔吉特来的《无胜军长者授记》,《土库曼斯坦木鹿城的譬喻经选集》,彼得罗夫斯基藏品中的《大涅槃经》。除了平行文本的转写,本卷同时提供了前述写本的清晰彩印照片。以《虎耳譬喻经》圣彼得堡梵本对尼泊尔梵文精校本的多处修订为例,说明此卷诸多中亚写本在修订其他传世本以及探明文本源流、廓清文本传播路径等诸多方面的价值。


哈佛藏明刊本《吏部职掌》考——兼及上图藏本    李军(2017·2·16)

 内容摘要: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明刊《吏部职掌》十册。通过与上海图书馆同名藏本及相关文献的比较,确定二者为同一版片所印,实为天启初刊行的《吏部志》之抽印本,出自部志卷三十一至四十的“职掌”门。该门是宋启明在张瀚万历二年主持纂修的《吏部职掌》上增加“增考”而成,故哈佛本、上图本记为“张瀚纂、宋启明增补”为宜,大致印行于崇祯年间。哈佛本《稽勋(司)册》已非原貌,是从张瀚本同名册配补而来。


剑桥大学图书馆藏稿本《郑堂读书记》述论  谢辉(2017·2·44)

 内容摘要:周中孚《郑堂读书记》稿本,历经朱为弼、丁日昌、刘承幹收藏,于1949年流入英国,今藏剑桥大学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南京图书馆藏《郑堂读书记》稿本,实际应是周中孚为上海藏书家李筠嘉编纂的一部藏书志。稿本《郑堂读书记》有多处文字可正刻本之误;其在作者仕履方面与刻本之不同,可以考见《郑堂读书记》部类排列和佚稿之情况;稿本中的增删之处,也可考见《郑堂读书记》之撰述历程及宗旨。


中外文化交流

闽刻《十三经注疏》山井鼎手校本价值考论  王晓静(2017·2·54)

 内容摘要:山井鼎是日本享保年间取得经学校勘里程碑地位的第一人,他的校勘成果萃为《七经孟子考文》二百卷,并被中国乾嘉学者卢文弨、阮元广泛采用。关于山井鼎足利校书的时间、过程,今借助日本京都大学藏山井鼎手校本,才可以给出具体的结论:集中在享保五年秋、享保七年八月十三日到享保八年十一月廿五日两个时间段,持续到享保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在此时间内完成了《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左传》、《毛诗》、《论语》、《孟子》七经及古文《孝经》的校勘。手校本以闽本为底本,保存了山井鼎校经的原始面貌,直观体现了山井鼎以版本对校为主的校勘方法,同时提供了大量不见于《考文》的条目、按断,具有重要价值。


津田左右吉的论著及学术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以民国时期为中心  刘岳兵(2017·2·66)

 内容摘要:津田左右吉是近代日本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其关于日本史和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著作及相关思想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作人、王国维等人的思想和学术生涯中的某一个时期都与其论著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时,一些同时代中国学者也尖锐地批判津田左右吉的有关中国思想文化的论著在方法论上存在着以先存“蔑我文明”之己见“解释事实”、甚至“翻果为因”的致命缺陷。民国学者对津田左右吉论著及学术思想的探讨,体现了中日学术思想交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信札整理研究

徐火勃尺牍稿本考论  陈庆元(2017·2·80)

 内容摘要:徐火勃流传至今的稿本《红雨楼集·鳌峰文集》十二册,其中第三册至第八册为尺牍,藏上海图书馆。数百年来,徐兴公尺牍颇受关注,陈寿祺、陈衍等都有过简要论述。经过反复核对统计,稿本共有尺牍742通(含各自独立的残篇),去其重复2通,启体滥入1通,今存739通,尺牍收件人计352人(残件无法判断收件人不计,一通书信有两位以上收件人只计前一位)。徐火勃去世后,稿本几经易手,收藏者重装,编排无序;我们重加编排,统计各年所作篇数,今存尺牍最早的是万历二十年(1592),最晚为崇祯十五年(1642),所存尺牍最多的是崇祯十三年(1640),计75通;五十一年间,有十年的尺牍全部散佚。收件人篇数最多的是李峻19通,5通以上计32人。

 兴公尺牍内容丰富,一方面可与其诗文互证及订补,另一方面披露了徐火勃协助曹学佺编《石仓十二代诗选》、《石仓明文选》的细节,亦涉及到家事与乡里琐事等。


刘承幹致缪荃孙函札考释  吴青 (2017·2·94)

 内容摘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二十一通刘承幹致缪荃孙函札,内容多为刘承幹请求缪氏帮助鉴定古籍,亦谈及《毛诗疏义》、《宋会要》、《吴兴备志》等多部古籍的刻印与流播。整理与考释这批手札,不仅可以了解相关古籍的辑刻与流传过程,还可以管窥其时相关人物的交游过程及心态,为研究刘缪二人的学术思想提供新的线索。


孙德谦致曹元弼书札七通考释  许超杰、王园园 (2017·2·115)

 内容摘要:曹元弼、孙德谦为近代经史大家。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复礼堂朋旧书牍录存》内有孙德谦致曹元弼书七通,多属论学之作,有助于考察孙德谦与曹元弼的交游,更可探求孙氏学行。书札亦涉及苏州存古学堂人事兴废,孙德谦对新旧学人的评骘,及其对传统儒家礼教的坚守与对新风尚的批判等,从中可见孙氏作为遗民学者在民国的处境及其对民国的态度。


陈训慈致朱家骅、沙孟海等手札考释  张凯(2017·2·129)

 内容摘要:阐扬乡邦文献,复兴浙学,可谓民国浙江学人的群体诉求。通过整理数通陈训慈佚札,可以了解:抗战前后,陈训慈依托江浙学界与政界的人际网络,先后主持浙江省立图书馆,筹办浙江文献展览会;参加教育部史地委员会,创建中国史学会;协助竺可桢,在困境中发展浙江大学;保存文澜阁《四库全书》,传承文化命脉;积极投身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竭力挽回战时文物损失,以期复兴浙学。新发现的信札,既可深入考察抗战前后陈训慈昌明学术的理念与行事,更可为考察民国学界的多元面貌,尤其是近代浙学演变提供有效的知识参考。


文史新探

乐府曲调《婆罗门》考辨  韩宁、徐文武(2017·2·144)

 内容摘要:婆罗门乐是天竺乐,大约在隋朝时传入中国。《婆罗门曲》源自于婆罗门乐,婆罗门乐在流传过程中与龟兹乐融合,《婆罗门曲》因而常被归入胡曲。唐代著名的舞曲《霓裳羽衣曲》乃唐玄宗据《婆罗门》而制,至今仍有《婆罗门曲》古谱留存。初唐时期出现了杜元琰诵《婆罗门咒》,《婆罗门咒》是天竺人常念的一种咒语,与《婆罗门曲》没有直接联系。李益的《婆罗门》“回乐峰前沙似雪”流传甚广,后世《婆罗门》曲辞创作受玄宗月宫得《霓裳羽衣曲》传说等因素的影响。


新见卢元昌《半林诗稿》考略  刘晓亮、徐国荣 (2017·2·155)

 内容摘要:卢元昌为明末清初名士,著述多种,然因“江南奏销案”之牵连,多遭禁毁,其诗集《半林诗稿》虽多为杜诗学者与目录著作提及,然因残缺不全,且未见整理,故学界尚不清楚其具体面目。

 今新见暨南大学图书馆藏有《半林诗稿》刻本庚辛壬癸四集,为其他文献所未载。又见南京图书馆藏有《半林诗稿》抄本甲乙丙三集,内容亦为学界所未道。今合此七集而考之,可见为其后期所作,内容丰富,能够代表其诗词的艺术成就,亦可据之而考见其籍贯、交游及晚年的生活状态等,探见身处明清鼎革之际士人对清廷的态度、沉沦下寮之心态,以及补苴清代诗词文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查慎行《南斋日记》考证二则  陈玉兰 (2017·2·165)

 内容摘要:南书房制度递嬗、人员变迁及日常运行情况于清史研究至关重要,而相关研究所能依据的文献极为鲜见。查慎行《陪猎笔记》、《南斋日记》不仅对查慎行研究是极可珍视的第一手资料,对南斋制度研究也极其重要。《历史档案》2014年第2期发表了对《南斋日记》稿本的介绍文章,于相关研究有所助益。但由于稿本文字漫漶、行草率意,使相关介绍存有缺憾:一是将日记稿本写作时间由康熙四十三年误成康熙四十六年,以致所论史事与史实南辕北辙;二是将张廷玉的始入直时间误成查昇的,并颠倒了查慎行、查昇的叔侄关系。为免误导,特加考证。


《张佩纶日记》与丰润张氏藏书考论  谢海林 (2017·2·170)

 内容摘要:张佩纶为晚清著名藏书家,其藏书来源的主要途径有受赠、购买、传抄等。光绪十九年十月购得仁和朱氏结一庐藏书185箱,藏书开始激增,有数万卷之多,辛亥革命前达到顶峰,多达5百馀箱。从《张佩纶日记》来看,张佩纶藏书的精华以抄本居多,还有部分宋元明清精刻旧椠和名帖拓本。藏书的目的一是为了娱情,二是为了治学。


《史记会注考证》断句例释  杨海峥 陈思 (2017·2·182)

 内容摘要: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对《史记》正文及“三家注”全部作了点断,其标点体系简明完整。对疑难文句的点断,广泛徵引各家论说,考辨分析,择善而从。

 通过将《史记会注考证》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对读,详加考辨,可以体现日本学者《史记》研究的特点及成就,也反映出了泷川资言充分利用日本所藏各种写本和刻本,对《史记》进行全面校勘的成果。


《文献》2017年第2期封面。


第三期


西夏文献研究

泥金写西夏文《妙法莲华经》的流失和考察   史金波(2017·3·3)

 内容摘要: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法国人毛里斯等将西夏文泥金写经《妙法莲华经》6卷掠往法国,伯希和参与其事。其中3卷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其他辗转藏于德国。据该经序言等考证,其由汉文译为西夏文的时间为西夏前期的惠宗时期,后又经校正。该写本为八百多年前西夏时期的古籍。

 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的第二、六、八卷,装帧考究,缮写精绝。该经版本为八卷本,与流行的七卷本不同。利用西夏时期的西夏文本和汉文本,可考知八卷本的结构及两种版本所含各品的异同。追溯国内外专家对此文献介绍、研究的历史,伯希和与毛里斯都曾介绍、研究过此经,而清末的鹤龄可能是最早破译此经并取得较大成果的专家,也是近代国内外识读西夏文字的第一人。此后罗福成、邓隆都有新的建树。1932年出版的《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刊登了此经卷第一卷首经图和两面序言的照片,保存了珍贵资料。


西夏写本《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缀考   王龙(2017·3·13)

 内容摘要:是无著菩萨汇集《阿毗达磨经》中要义所作的一部论著,现存梵文本、藏文本和西夏文本。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西夏文本《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是发现的极少量的西夏文“对法”类作品之一,译自唐玄奘同名汉文本,仅存卷三。而西夏文本《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存世的两个抄件инв. № 70和инв. № 2651可以直接缀合。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明堂灸经》残叶考    梁松涛(2017·3·16)

 内容摘要:本文在聂鸿音先生《俄藏4167号西夏文〈明堂灸经〉残叶考》一文的基础上,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编号为инв. № 4167的西夏文残叶的前五行进行了补译,进一步理清残卷的阅读顺序,认为其装帧形式为缝缋装。


黑水城西夏南边榷场使文书所见“替头”考    杜立晖(2017·3·20)

 内容摘要:黑水城西夏南边榷场使文书中的“替头”,并非是西夏“住户”与“外国商人”之间的中介或代理人。西夏榷场中的商业贸易中介,应为“掮客”、“牙人”、“牙侩”、“驵侩”之类。“替头”一词从构词方式上受到了自唐代以来“某字”+“头”的称谓词的影响,该词的源头,可上溯至唐、辽时期。

 “替头”代为行使的当是南边榷场中相关胥吏的职能。从“替头”的角度来看,南边榷场使文书的主要内容,似是南边榷场使向银牌安排官所呈文,汇报“替头”发送回货到其处的具体情况,而非旨在汇报榷场的“税收”问题。


新见甘肃省瓜州县博物馆藏西夏文献考述    赵天英(2017·3·32)

 内容摘要:甘肃省瓜州县博物馆藏15件西夏文献,出自瓜州县东千佛洞泥寿桃洞和碱泉子石窟。有写本和印本,文字有西夏文、汉文和藏文。内容有佛经、药方和人名单等。多数为首次发现,也有海内外孤本佛经。


书札整理

陈澧致翁心存、翁同书函札考释   张剑(2017·3·43)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陈澧手札四通,皆为《陈澧集》失收。其中二通致翁心存、二通致翁同书,涉及陈澧著述宗旨、翁心存神道碑创作、翁同书被流放等诸多内容,具有较丰富的史料价值。


丁日昌致翁同龢信札考释   张燕婴(2017·3·51)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常熟翁氏亲朋书札诗翰》中有丁日昌致翁同龢手札十二通,均未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的《丁日昌集》。经考证,这批信札作于同治八年至光绪六年间,涉及丁氏专办船务、巡阅台闽、陈情疏奏的从政经历,也可见清廷就中秘换约、古巴华工问题、马嘉理事件、日本占领琉球等事与各国交涉的重大外交史实。


潘斯濂致周恒祺信札十一通考释    刘兴亮(2017·3·67)

 内容摘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潘斯濂致周恒祺信札十一通,写作年代大致为同治六年至光绪七年间。这些书札内容涉及清季人事任免、漕运之治、科场选举、广州禁枪、厘局之设、北江水患、桑园围整修、京师物价、士风之弊等等,对于清末社会史的微观探查及官场生态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史料价值。


《章实斋遗书》在晚清民初的流传及作用

——以缪荃孙致柯逢时二封书札为中心    陈立军(2017·3·86)

 内容摘要:光绪初年《章实斋遗书》从绍兴私人藏书楼中流出,受修《湖北通志》的影响,引起湖北一带学者的重视,成为纂修《湖北通志》的资料来源与体例借鉴。柯逢时、缪荃孙等人相互传抄《章实斋遗书》,又使《章实斋遗书》在晚清民初由江浙、两湖流入北京,与《文史通义》的研究形成前后呼应之势,为“章学诚热”的到来奠定文献基础。


余嘉锡致赵万里、王重民两君函一通铨解  柳向春(2017·3·96)

 内容摘要:新见余嘉锡先生手书一函,是写给赵万里、王重民两位先生的,其中所言,颇可反映陈垣、余嘉锡、王重民、赵万里四位的学术与交游。

 本文以此信为基点,并征引其他文献为助,解析余嘉锡《古名家杂剧跋》一文的撰作以及修正过程,以及在撰作和修正过程中,所获得的陈垣与赵万里的帮助和批评。从而得以管中窥豹,获知诸位先生互相切磋学问、商略史实的过程与态度。纠正前人对一些信札的系年问题,发现了一些尚未被人注意到的佚文。而这封信本身所涉及到的内容,又牵涉到陈垣、余嘉锡、王重民对《四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


金兆蕃参编《清儒学案》史事考实

——以国图藏金兆蕃致曹秉章书札为中心    朱曦林(2017·3·106)

 内容摘要:金兆蕃是编纂《清儒学案》的重要参与者,由于学界对其关注较少,故而其参与《学案》编纂的具体情形仍模糊不清。国图所藏《清儒学案》稿本中有金兆蕃致曹秉章信札一通,是反映金兆蕃参与《学案》编纂的重要史料。通过考释此通信札,并结合相关史料,可以厘清金兆蕃参与《学案》编纂的具体情形,亦能澄清金兆蕃因南归而退出《学案》编纂之说的讹误。


向宗鲁致庞石帚未刊手札四通考释   唐雪康(2017·3·125)

 内容摘要:向宗鲁先生是上世纪初期四川重要的学者,截至目前,其人相关资料仍很匮乏。本文考释的向先生致庞石帚四通手札,写于1938-1941年之间,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四川部分地区人事情况以及四川大学中文系搬迁峨眉后的发展状况,可以从中看到向先生在战争年代,为学之艰辛以及对川大中文系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了解其晚年事迹非常重要的史料。


文史新探

米芾《珊瑚帖》年代新考   李全德(2017·3·134)

 内容摘要:《珊瑚帖》诗、文、书、画合一,是北宋米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对于该帖书法与绘画的艺术特色与风格等方面的解析已多,然其创作年代,至今说法不一,主要有元祐三年(1088)以后和建中靖国元年(1101)两种意见。

 本文指出:《珊瑚帖》准确系年的关键在于对该帖题诗中“当日蒙恩预名表”一句的理解。“名表”实际上指代礼部郎官,“蒙恩预名表”即是蒙君主拔擢,得预礼部郎官之列的意思。《珊瑚帖》在刻石过程中“预名表”被妄改为“题名表”,正是昧于官制之故。从米芾任礼部郎官这一线索,结合米芾晚期其他作品,可考知《珊瑚帖》的创作年代当在大观元年(1107)。


台图藏明钞本《救荒活民书》考述   张吉寅(2017·3·146)

 内容摘要:《救荒活民书》现存版本主要包括以《四库全书》本为主的抄本系统和以《墨海金壶》本为底本的刻本系统。台图藏明蓝格钞本基于明成化刻本抄录,有清代四库馆臣的批校痕迹以及翰林院印章,故可认定为四库底本,即“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此本在考订版本源流、校勘以及四库底本的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枣林杂俎》佚文考识   杨浙兵(2017·3·154)

 内容摘要:《枣林杂俎》是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撰写的一部重要史料笔记,历来颇受推崇。然因其中部分内容被清政府视为“违碍”,故多以抄本传播,版本情况十分复杂。在国家图书馆所藏五种抄本中,包含通行点校本失收的文字若干条,鲜为人知;今围绕这些佚文及相关信息,试论其价值。


《明人小传》辨伪     陈开林(2017·3·162)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钞本《明人小传》一书,题署“槜李曹溶编辑”。该书收录3000多位明代人物的传记,内容宏富,学界屡见征引。通过文本比勘,可以发现《明人小传》内容全袭朱彝尊《明诗综》的传记部分,二者关系即如《列朝诗集小传》之于《列朝诗集》。

 《明人小传》成书时间在《明诗综》刊行之后,学界称其“乃《明诗综》之底本”的说法不能成立。结合曹溶的存世时间、《明诗综》的编纂刊刻时间来考察,可知《明人小传》的编辑者绝非曹溶。


张问陶《京朝集》稿本考略   朱泽宝(2017·3·171)

 内容摘要:上海图书馆藏张问陶《京朝集》稿本,收录张问陶从乾隆癸丑(1793)二月底至乾隆乙卯(1795)岁末在京任翰林院检讨时所作之诗,共存诗787首。其中除与刻本《船山诗草》重复者,更有243首佚诗,对于全面了解张问陶这一阶段的诗风与生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京朝集》稿本有大量的清人评点,诸家之中,以陈鳣与陈用光、吴嵩梁的评点最为丰富,两派截然不同的文学观念以批点的形式在稿本中形成了激烈的交锋。


古典戏曲总集整理的若干问题

——以《全清戏曲》整理为例    孙书磊(2017·3·182)

 内容摘要:阅读对象的专业需求,决定了总集类的古典戏曲整理不同于其他文体古籍整理,更不同于单一剧本或作家别集类的戏曲整理。古典戏曲总集整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底本、把握整理分寸、处理文本格律与格式。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妥善解决,与整理中是否能够准确揭示古典戏曲的文本体制、创作史实以及戏曲传播中的语境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全清戏曲》整理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对文献整理的学理性追求。

【相关阅读】

《文学与文化》2017年第1期要目

《戏曲研究》第一〇〇辑目录及2017年度四大约稿专题

《现代中文学刊》2017年第1期目录及稿约

《曹雪芹研究》2017年第1期目录


本文经《文献》杂志编辑部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